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儒家哲學研究下
SEMINAR ON CONFUCIANISM(2) 
開課學期
98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杜保瑞 
課號
Phl7013 
課程識別碼
124 M0232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5,6(12:20~14:10) 
上課地點
哲研討室二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82s_confucianism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1)本學期以討論宋明儒學為主要材料。
2)每週繳交指定講義閱讀心得報告。
3)上課時以同學報告老師回應為主要進行方式。
4)全學期撰寫正式主題論文一篇於期末課堂中報告。 

課程目標
授課目的:
1、 探討儒家思想的核心問題。
2、 發掘儒家思想不足的理論面向。
3、 研究討論儒家思想的方法論架構。
4、 培養同學探索儒家哲學之能力。 
課程要求

1、 直接閱讀原典,發掘其中之哲學問題,作為討論之依據。
2、 討論相關論文,進行義理辯證,強化理論思辨能力。
3、 參考重要當代學者的專著,瞭解當代討論議題。
4、 授課教師除指導同學理解原典之意涵外,並將於討論中援引其他相關論文資料作為補充,以求得更深入而周全的理解。
5、 修課同學應先自行熟讀原文,以及指定論文及專書,以作為修課前之準備。閱讀進度將事先公告。
6、 上課時以同學發問老師回答為主要進行模式。

課程內容:本學期以宋明及當代儒學為主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四 15:40~16:40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馮友蘭,《中國哲學史》,台北:台灣商務印書館,1982。
勞思光,《中國哲學史》,台北:三民書局,1981。
牟宗三,《中國哲學的特質》,台北:台灣學生,1982。
牟宗三,《中國哲學十九講》,台北:台灣學生,1986。
牟宗三,《心體與性體》(一、二、三),台北:正中書局,1986。
牟宗三,《圓善論》,台北:台灣學生,1985。
錢穆,《中國哲學思想史論叢》,台北:東大圖書公司,1984。
錢穆,《論孟研究論集》,台北:黎明文化,1981。
羅光,《中國哲學思想史》,台北:台灣學生,1984。
唐君毅,《中國哲學原論•導論篇》,臺北∶臺灣學生,1993。
唐君毅,《中國哲學原論•原性篇》,臺北∶臺灣學生,1989。
唐君毅,《中國哲學原論•原道篇•卷一》,臺北∶臺灣學生,1992。
余英時,《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》,台北:聯經,1999。
蒙培元,《中國心性論》,台北:台灣學生,1990。
徐復觀,《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》,台中:私立東海大學,1977。
杜維明,《人性與自我修養》,台北:聯經,1992。
郭沫若,《十批判書》,北京市 : 東方出版社,1996。
杜保瑞、陳榮華,《哲學槪論》,臺北市 : 五南,2008。
劉述先,《中國哲學與現代化》,台北:時報文化,1980。
張立文,《中國哲學範疇導論》,台北:三民書局,1993。
張立文,《走向心學之路》,北京:新華書店,1992。
蔡仁厚,《孔子的生命境界-儒學的反思與開展》,台北:台灣學生,1998。
蔡仁厚,《孔孟荀哲學》,台北:台灣學生,1984。
蔡仁厚,《儒家心性之學論要》,台北:文津,1990。
蘇新鋈,《先秦儒學論集》,台北:文津,1992。
王邦雄、曾昭旭、楊祖漢著,《孟子義理疏解》,台北:鵝湖,1989。
何淑靜,《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》,台北:文津,1988。
傅斯年,《性命古訓辯證》,台北: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,1992。
杜維明,《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》,台北:聯經,1991。
盧雪崑,《儒家的心性之學與道德形上學》,台北:文津,1991。
楊祖漢,《儒家的心學傳統》,台北:文津,1992。
傅佩榮,《儒家哲學新論》,台北:業強,1993。
傅佩榮,《儒家與現代人生》,台北:業強,1993。
傅佩榮,《儒道天論發微》,臺北∶臺灣學生書局,1988。
鄭力為,《儒學方向與人的尊嚴》,台北:文津,,1987。
江文思(James Behuniak Jr.)、安樂哲(Roger T. Ames)編,《孟子心性之學》,北
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,2005。
張岱年,《中國哲學大綱》,南京:江蘇教育出版社,2005。
方東美,《中國人生哲學》,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1980。
方東美,《原始儒家道家哲學》;臺北,黎明文化事業公司,1993。
李明輝編,《儒家經典詮釋方法:先秦儒家與經典詮釋》,臺北: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
2004。
董承文,《荀子人性論研究》,臺南:大新印書局,1971。
周群振,《儒學探源》,臺北∶鵝湖出版社,1986。
曾春海,《儒家哲學論集》,臺北∶文津出版社,1989
楊儒賓、黃俊傑,《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》,臺北∶正中書局,1996。
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(主編),《中國人性論》,台北市:東大出版,1990。
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(主編),《「存在與價值研討會」論文集》,臺北∶國立臺灣
大學哲學系,1991。
「當代新儒學論文集」編輯委員會:《當代新儒學論文集•總論篇》;臺北:文津
出版社,1991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末報告 
40% 
 
2. 
平時討論 
6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5  南宋儒學及明代儒學基本問題及研究方法介紹 
第2週
3/04  24謝上蔡 
第3週
3/11  25楊龜山 
第4週
3/18  老師出國停課一次 
第5週
3/25  張南軒 
第6週
4/01 
74楊慈湖 
第7週
4/08  11錢德洪 
第8週
4/15 
12王龍溪
 
第9週
4/22  16鄒東廓 
第10週
4/29 
17聶雙江
 
第11週
5/06  18羅念菴 
第12週
5/13  32王心齋
 
第13週
5/20  37湛甘泉 
第14週
5/27  59高攀龍 
第15週
6/03  愛西里爾
羅侯羅
丁建國
 
第16週
6/10  黃泊凱
黃薏文
 
第17週
6/17  朴敬淑
周詠盛
美麗 
第18週
6/24  楊舒淵
黃森簇
賴妤宜